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傷寒論 - 太陰病本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從內經脾正常功能性探討,
“飲 入 於 胃 , 游 溢 精 氣 上 輸 於 脾 , 脾 氣 散 精 , 上 歸於 肺 , 通 調 水 道 , 下 輸 膀 胱 , 水 精 四 佈 , 五 經 併 行 。
足太陰脾經,太陰濕土,土為坤,為腹,
易經彖辭 :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象辭曰 :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脾以象推故主載物化物之功能.
若把人體想成一個黑盒子,
Input : 口,鼻,…
Output : 二陰,皮毛
黑箱內 : 上中下三焦
“脾胃,倉廩之官”,比類坤卦同樣有化物載物的功能,主水飲吸收化育成精,
脾游溢精氣為因,水精四布,隨後五經併行為果,
肺繼續通調水道,天氣下為雨,
腎陽持續鼓動蒸氣上行為雲,
故正常情況下人體隨時處於”地天泰”的動態平衡中.
當滋生萬物的大地之母,失去載物功能會怎麼樣?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大地來看,
921後的台灣土質鬆動,土壤無法蓄水,每逢颱風大雨,山坡地上游土壤淤濕,下游土石流橫溢, ,失去滋潤, 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人體也一樣,
故太陰病條文提綱:
“ 太 陰 之 為 病 , 腹 滿 而 吐 , 食 不 下 , 自 利 益 甚 , 時 腹自 痛 , 若 下 之 , 必 胸 下 結 硬 。”
若脾失常,精氣上輸於脾這一段路徑受到阻礙,水飲不化則濕生,此時無法為胃行其津液,就如同土壤無法保濕,上游淤積,下游土石橫行,
水土不合德,食飲不入於脾,故濕囤在腹則腹滿,下則自利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再則中土失去運載萬物之能,
積於上膈也無法消食飲,故吐,食不下,
又“氣 傷 痛 , 形 傷 腫 。 故 先 痛 而 後 腫 者 氣 傷 形 也 ,”
地氣傷不升,天氣傷不降,天地否,阻格於中故痛, 故氣傷後無載物功能,先痛.
寒傷形,形傷腫. 腹大而腫脹,古本23條找到太陰病腹大而脹之證
濕,滿,腫,皆因脾失去載物之能,
故桂林古本中太陰病似乎是專為病機”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代表例.
” 自 利 不 渴 者 , 屬 太 陰 , 以 其 臟 有 寒 故 也 , 當 溫 之, 宜 服 四 逆 輩 。”
此自利因為載物功能失常,非動用耗損自身已化為水精之津液,
故不渴即已自利,此可與少陰自利而渴及厥陰消渴分別,
但問題來了,雖自利因為外來食飲不化,但也會伴有身體之津液而下,
且依此模型,因脾無法化濕,外來津液來源以斷,
水氣也有耗損的一天,
故若太陰證長久未愈,應該也會有口渴之時,且因脾無法化濕,隨後
1. 稍損津液,開始口渴,喝水飲可能渟於上
2. 若繼續下利, 傷津更重,口渴更甚.
但宋本並無提到太陰口渴證,
驚喜的是之後翻到桂林古本,
竟然發現多出來的太陰病條文中有兩條提到口渴之證,
桂林古本卷十,
20條.
“太陰病,渴欲飲水,飲水即吐,此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湯”
此時渴而不消,故還是可與厥陰消渴區別.
但太陰病根未除,脾無法化濕,水精不生,進展至下一條,
21條.
“太陰病,下利,口渴,脈虛而為數者,此津液傷也,宜人參白朮芍藥甘草湯”
這樣桂林古本多出來的條文證似乎可以解釋了,
故以推理邏輯來看,
太陰不一定自利不渴,故題綱條文無寫,
而自利不渴必為太陰,故分述在別條,
因此”自利不渴”應是太陰病的”充分條件”,非”充要條件”也 ,
古人雖沒讀過邏輯學,但讀過十三經, 可看出桂林古本邏輯性很強
( 至於桂林古本是不是偽作就留待考據了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