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五行與八卦
一.先試著回答”中醫愛好者(未來同窗)”問題.
讀易學十講「先天八卦的對峙與後天八卦的流行」之感
鄒學熹先生在《易學十講》[1]中有這一段說明:「爭論不休的《金匱》十七句,尤在涇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治肝虛采『取補脾傷腎,縱火刑金』,豈『所全者少,所傷者多』非耶?這一問題徐忠可、程云來、陳無擇已作了明確解答,“傷”當作“制”字看。按太極之理以推,五臟病理的傷害和生理的制約,各是一環,不可相互取代。第二,土生金,若補脾土則肺金更旺;水生木,傷腎水則肝更虛,不是克得更厲害嗎?但從易學之理則容易說明,因生和克各是一個體系,不能混淆。五行相克,即先天八卦的對峙;五行相生,乃後天八卦的流行。肝虛之病,乃五臟相克方面發生了病變,只能從相克方面調治即平,不能牽涉相生方面的關係。代入太極圖式,東方肝木虛損受西方肺金之克,當用瀉北補南法。用甘味補土制北方水;用苦味補南方火,則肺金受制,肝虛自愈。」
這一段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為何可以說「五行相克,即先天八卦的對峙;五行相生,乃後天八卦的流行。」呢?若繼續深入思考下去,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首先來釐清尤在涇的問題所在。考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 [2]:「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也就是「補脾傷腎,縱火刑金」,用的是五行相剋概念,且不考慮相生。《素問.至真要大論》[3]曰:「損者益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實者,散而瀉之。」內經裡有餘不足的治則首先出現在《老子》[4]:「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但為何只考慮相剋?歷來多有疑惑,甚至有人考慮這段不是張仲景的原文。
無獨有偶的在秦越人《難經》七十七難也提到:「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也是從相剋的路徑考慮。而六十六難: 「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此則為相生。七十五難:「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跟《金匱要略》幾乎一樣從相剋概念出發。清.徐靈胎在其著作《難經經釋》[5]中,根據這七十五難條文前後關係提出此難中的母子是隔一代相剋的關係,並表示臨證補瀉需活用,條文是示範,不必拘泥。而後人提出的「五行相剋,即先天八卦的對峙;五行相生,乃後天八卦的流行。」就是為了要解釋為何這些典籍中生剋是獨立的,在此把前因交代好了。繼續開始試著從易經和易傳[6]上推理。
首先來看何謂先天八卦的對峙情形。站在先天八卦中心看,左旋為乾、兌、離、震;右旋為巽、坎、亙、坤。《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相傳伏羲畫八卦,《周易.繫辭傳》:「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動之以風雨。」,文王把僅三爻八卦兩兩相疊而成六十四卦,故有六爻,是故《周易.繫辭傳》:「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所以先天八卦強調的是自然界由對立的八象彼此對立,交相感應而成自然之象。明朝來知德先生注解易經即提到天地不交則否,地天相疊則泰; 山與澤相感為咸等…所以先天八卦站在對峙的概念。
至於什麼又是後天八卦的流行呢?「流行」簡單講究是周流運行,自然界循著週期流動,最大的表象就是「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後天八卦強調的就是這種週期運行生長收藏的概念,一樣來看易經說卦傳第五章,在此我把說此章重新編排做對應的整理:
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相見乎離: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致役乎坤: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說言乎兌: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勞乎坎: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成言乎艮: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 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東對應四時為春,及萬物初生時節,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初動,萬物發生也在此時,《靈樞‧九宮八風篇》即從後天八卦而來,也是根據天文曆象看四時運行,因此後天八卦講流行,而相剋為對峙,相生為流行,故「五行相克,即先天八卦的對峙;五行相生,乃後天八卦的流行。」即是此意。 二. 我也推薦“路人”提到的張志聰(張隱庵)的著作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台南王家出版社,繁體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大陸學苑出版社,簡體 張注內經是以以經解經,以素問靈樞前後文互解,完全有根有據, 不同其他注家的一家之言. 五行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篇>: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從百姓生活,官制,推引到各種應用性質. 不論是天道或地道五行性質不變 “路人大大”提到的五運六氣, 出現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 以天道五行判斷主運太過或不及, (天干) 再以地支判斷司天在泉, 從而推測客之氣(主之氣是固定的) 有了主運,司天,在泉,主之氣,客之氣再加上傷寒論六經病提到的欲解時, 就有六個資訊可以判斷,同大陸經方家李陽波講的,相當以六爻建一大象, 物理學上有張量的概念,即是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彈性力學上來講三維空間 X-Y-Z平面上各在有 x-y-z, 故為3x3矩陣 而天干配地支一甲子就有60個維度, 以離散時間來看,相當於非線性時變控制系統在某一個時間點下的狀態, 動態穩定平衡即內經講的”陰平陽密,精神乃固 ”, 脫離穩定平衡點即生病態. 其實六十四卦中本卦即有離散的概念在, 之卦探討動態趨勢. 瞭解自身的情勢即可判斷現象吉凶悔吝,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必算命, 易經<繫辭傳> ”君子居而安者易之序,樂而玩者爻之辭.” 因此古人才會說 : ”善易者不卜.” 三. A.“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不從源頭認知, 學習中醫會處處矛盾. 肝氣生於左即是對應後天八卦,也就是內經講的初生之氣, 從先秦到戰國,一直到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到的天人合一,這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 跟醫生正面看病人的方向沒關係, 且中醫五臟概念跟西醫解剖學上本來就不同, 五四運動前後中西翻譯時是以我們的名稱來翻譯西方的liver , heart, kidney等. 現在反而又從西醫名稱來看中醫臟腑, 這不是反客為主了嗎… (看到這種說法我馬上三條線…請問”------“,這是哪一派的醫生講的呢?) B . a. 兩千年前的四大經典,內,難,神農本草,傷寒雜病(傷寒金櫃)自成一完整體系, 且根據考據效能,傷寒論用的藥理基礎最接近<神農本草經>, (<胎顱藥錄>已失傳) 而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鑑>,光看<傷寒論>,裡面不但多用時方藥理來解釋經方, 就太陽病桂枝湯裡芍藥的使用對照其他經病前後經方就有矛盾…也就是思路機 轉的問題. 純粹的經方家如,清.徐靈胎,陳修園,鄒潤安等前輩到清末民初的鄭欽 安,曹潁甫,近代的姜佐景等前輩, 及現在的張步桃,倪海廈,田安然等前輩, 用經方 思路都根據神農本草經來, 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神農本草經讀>,<本經疏證> 等著作.更不用說條文打散重組, 其他書本草備要也是… 但是因為考試院要考醫宗金鑑. 不管怎樣就得念 我想”路人大”說的是這一點吧… b. 各地環境地理氣候不同 清. 徐靈胎在 <醫學源流論.五方異治論>就有詳盡的醫論: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凡受風寒,難於 透出,宜用疏通重劑;東南之人氣浮而薄,凡遇風寒,易於疏洩,宜用疏通輕劑…” 又” 若中州之卑濕,山陝之高燥,皆當隨地制宜。故入其境,必問水土風俗而 細調之。不但各府各別,即一縣之中,風氣亦有迥殊者,并有所產之物,所出之 泉,皆能致病。”此亦可參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