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傷寒論 - 梔子豉湯症--第221條
陽 明 病 , 脈 浮 而 緊 , 咽 燥 口 苦 , 腹 滿 而 喘 , 發 熱汗 出 , 不 惡 寒 , 反 惡 熱 , 身 重 , 若 發 汗 則 燥 , 心 憒 憒 ,反 譫 語 , 若 加 溫 針 , 必 怵 惕 , 煩 躁 不 得 眠 。 若 下 之 , 則胃 中 空 虛 , 客 氣 動 膈 , 心 中 懊 , 舌 上 胎 者 , 梔 子 豉 湯主 之 。
[註解]
此條證狀複雜,身體狀態不純為陽明本病故我想從三陽思考:
1.太陽陽明,脾約.脾主濕,約者束,濕受約束故躁.
2.正陽陽明,胃家實,故腹滿.
3.少陽陽明, 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此因少陽不主通利.
從本條文看, 太陽證未解,故脈浮緊,喘,發熱汗出, ,
腹滿則為陽明熱證,而咽燥口苦則為少陽證.
1.首先,太陽病若汗,下,利小便導致亡津液而轉屬陽明,故不可再汗,
2.其次,"諸熱瞀瘈,皆屬於火",一是津液亡,邪上乘心,故若再發汗則心憒,
二是譫語,內經裡提到,"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故推測也是因熱邪轉注心經,造成譫語.故若施以溫針,反而助長邪氣,造成心怵惕,煩躁.
3.最後論少陽,膽為腑,六腑雖主通利,洩而不藏,但膽為奇恒之腑,故藏而不瀉.
因此少陽不主通利,故治法不可下.
若下了呢?
邪本客胃,若下之,再次耗損津液,火邪上炎之勢更無所約制,故客氣動膈,心中懊儂, "舌者,心之官",火熱反映在舌上,故生厚苔.
治法:
1. 理,藥:
此時津液亡且熱盛,客氣動膈,
"客者除之”,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且除需瀉熱外尚需養津,故選以苦寒之藥,
梔子苦入心,寒入腎,神農本經上之功效為
”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 且又”心之華,在面”,
故治療胃熱,心火盛選之.
陳修園說它”能起水陰之氣上滋,復導火熱之氣下行”,
又說”取其交姤水火,調和心腎之功”.
2. 法:
本胃家實,”實者,散而瀉之”,但此時胃中空虛,邪已衝至上莞,故有動膈感,
”高者,因而越之”,故用涌吐法,配合香豉引吐.
3.方:
故用梔子之苦寒配香豉之涌謝.
4.歸納:
整本傷寒論用到梔子家減方似乎都有先下,後心懊濃證狀,
仲景在涌吐時機運用梔子,似乎在下後亡津液,熱邪上乘心中時,
除了兩條外:
1. ”病人有舊微搪,不可與梔子豉湯”,古醫家認為舊微塘,內已虛不可攻之,且病人本已下,再用吐法則上下相格.
2. ”傷寒身黃,發熱,梔子蘗皮湯主之”,
梔子,黃蘗均為苦寒,
甲、推測身黃尚有胃氣,且此時並無津液失,火水相隔之狀,故以清熱為主,不引吐.
乙、神農本經上黃蘗功效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故身黃另一種可能性為黃疸,苦可躁濕,寒可清熱也,不引吐理由同上.
至於瓜蒂散是用來對付寒實之邪,故在此不適合.
另外此條其實可參對前面相似條文: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條較輕微,有大青龍證兼口苦咽乾,此時惡寒尚未到熱盛惡熱階段,
"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故病況較之上條尚輕,但因也有少陽陽明證故不可下,今下後引邪陷入,它就在你的胃作客了,(剛好承接本篇要探討的條文)不似上條到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的地步,也許就是因為下之前身體還沒出現自汗出而惡熱吧.如果再來下一次,大概梔子豉湯就要出馬了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dEAR書賢!果然學富五車呢!很高興能夠欣賞到你的文筆與思續,加油喔! BY潔鎔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