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湯液論-莫枚士

湯液,亦飲也。《素》經脈別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朝百脈,行精於皮毛,毛脈合精;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其言飲入胃後,上下先後分布之序,即藥入胃後,與病相當之理。以其先布於上,故遇輕清之藥則先發,而與上病相當。但先發者先罷,至水精四布,而後輕清者已無力矣。其不能治下,而亦不足礙下者勢也。重濁之藥,其發既遲,當其輸脾歸肺之時,尚未盡發,必至水精四布,而後藥力始畢達,而與下病相當,此輕清治上、重濁治下所由分也。
經曰︰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皆取藥發遲速、部位高下為義。其入臟者,亦只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如酸先入肝云云,不必不入他臟也。後人不知古人製方之意,遂謂某藥入某經,某藥兼入某經。則試問胃氣被藥氣使乎?抑藥氣被胃氣使乎?夫固不辨而明也。乃或誤宗其說,如桂枝湯方,見其主治太陽病多,因以桂枝為足太陽經藥,殊不思太陰病亦用桂枝,而真武、理中、四逆,皆有加桂之例,吁!可怪也。
總之,湯液治病,分氣味不分經絡,與針法大異。
感想: 莫枚士此篇用內經氣味沉浮的概念解釋藥性是我見過最精彩簡潔的一篇, 老子曰:"至道不繁。" 古中醫學本來就如此簡單,奈何自從張潔古著<臟腑標本用藥式>後, 看目前所謂的主流,本草備藥,方劑,臟腑辨證分型...為了方便學習, 中藥引經竟變成了後是奉守不變的規範... 變成了所謂的"基本"... 反而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療效呢? 看現在市面上學這一套的大部分中醫師,藥味茫茫...
徐靈胎曰:"執經絡而用藥,其施也泥。" 唐容川曰:"將臟腑經絡氣化,合而論之,豈守引經抱使之淺說哉?" 信哉,此言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