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論<素問五臟補瀉>
說法一.
五臟適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
說法二.
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不足則補,有餘則損,
兩種歷代前輩都有提到,以下以第一種講法說明,
一樣從原典談起,本草備要前的藥性總義見於<內經>,
<素問.臟氣法時論>:
一.先論五臟所苦:
1.“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尚書.洪範>”木曰曲直”,因肝主春生之氣,太急則揠苗助長,
且怒傷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故苦急,需甘以緩之.
2.“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火,“火曰炎上”,緩則逆其上衝之勢,故以酸收之.
3.“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屬土,”土爰稼墻”,土為坤,<易經.坤卦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土地化育萬物,太過(濕)則耕稼作物無法生長,
且脾濕則游溢精氣功能失調<素問.經脈別論>,故以苦燥濕.
4.“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屬金,”金曰從革”,主秋令肅降,故升為逆,故苦瀉以降上逆之勢.
5.“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腎屬水,水臟喜潤而惡燥,”水曰潤下”,故以辛潤之.
二.次論五臟之所欲及補瀉(受邪-反其性)
1.”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主生發,受邪則木鬱而散,故急食辛以散之返其本性,散其木鬱,故為補.
酸主收斂,反其性故為瀉.
2.”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雖火本性炎上,但受邪而心火太過則剛燥,故食鹹以軟之,
另心火亢進腎水不足以救火,鹹屬水,食鹹以上濟心火益心氣.
甘緩逆其性則上面已講過了.
3.”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脾受邪則土鬱,土地不翻鏟無法耕作,同樣地若過於湧洩則水土無法保持
( 921之後,臺灣地質鬆動,每逢颱風必淹大水 ),故湧瀉太過(苦)與土實堅硬(鬱)
皆失去載育萬物功能,故以甘緩其鬱,苦湧瀉則逆其緩性.
4.”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5.”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餘臟仿此,推理就省略了…
另<素問.至真要大論>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
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
從四時主客之氣,時令當至而未至為不足則補,時令未至而氣候先至為有餘則瀉,
(也是從自然的另一角度看,可參考"清.張志聰"的論點 <- 系圖有張前輩的著作),
可以和<臟氣法時論>互相呼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